查看原文
其他

【以此为鉴】三星Galaxy Note 7“电池爆炸”原因分析

2016-09-19 张国斌 张国斌

2016年8月2日北京时间23:00,三星在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和巴西里约同步发布三星Galaxy Note 7!从第一代三星Galaxy Note系列产品到现在的三星Galaxy Note7已经走过了5年的时间。即便历经了5年的市场考验,三星Galaxy Note系列延续大屏和手写笔,并有所创新。


三星Galaxy Note 7搭载了高通骁龙820处理器与三星Exynos 8890双版本,采用4GB LPDDR4+64GB UFS2.0存储空间,支持LTE Cat.12,支持与或卡槽双卡双待设计,屏幕覆盖第五代大猩猩玻璃,搭载了5.7英寸2K分辨率AMOLED屏幕,支持显示HDR视频规格,内置3500mAh大容量电池。它还支持兼容WPC与PMA技术的无线充电与快充功能,客观地说在Note7上有很多创新功能,比如机身工艺的全面精细化、双曲面屏的登陆、虹膜识别、三防功能支持IP68级防水,防尘,S Pen弯折功能、Focus消息聚合应用、手写笔即时翻译等等。凭借这些创新的功能,三星期待GalaxyNote 7能弯道超车,阻击苹果的iphone7。

爆炸炸飞千亿市值


可惜,一声声爆炸让阻击变成了噩梦。


自正式销售后,
三星Note7爆炸新闻不断涌现,9月15日,美国地区的该款手机也在召回中,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收到26宗烧伤和55宗财产损失的报告;而且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要求航班飞行期间禁用三星Note7手机或禁止托运,对于一款售价6000价位的手机,等于对潜在用户说:您的手机在飞机上不能用,甚至不能带,这分明是一种被歧视的感觉。


中秋节后第一天 首台国行Note7爆炸,上市不到一个月,三星Note7这次全球召回手机数量达250万台!作为一款手机来说,这销量很惊人,但这惊人的销量也让三星损失惨重,仅召回处理就让三星损失50亿美元!同时,在9日和12日两日三星电子股价已经累计下跌11%,市值蒸发2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70亿元),13日股价有小幅回升。同时,三星Note7电池供应商SDI股价也大跌6%,创下5个月来单日最大跌。


更严重的是“爆炸门”事件会重创三星品牌,分析人士甚至认为其在电子行业的损害更是长期的,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明年Galaxy S8的发售。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那么无疑将对韩国经济造成打击。


爆炸原因分析--锂电池是如何工作的?

目前三星还没有正式公布爆炸原因,所以我们仅能根据一些现场和信息进行分析。


根据目前多方面声音,爆炸集中出现在三星子公司SDI(Samsung SDI Co。)提供的电池手机上。而质检总局则表示,本次召回范围内的Note 7电池在阳极与阴极隔离膜局部变薄,并且绝缘胶带未完全覆盖极板涂层的情况下,出现短路现象,导致电池异常发热,极端情况下可能发生燃烧,存在安全隐患。由此可见,Note 7爆炸的原因是由于电池在阳极与阴极隔离膜局部变薄,并且绝缘胶带未完全覆盖极板涂层的情况下,出现短路。


三星在回应这个问题的声明中称:“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们了解到电池存在隔离问题。一旦正负极接触,电池过热,就会导致非常罕见的制造流程错误。”


根据一些报道,Note7采用的是锂电池,那我们先来看看锂电池的工作原理,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正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最早出现的锂电池来自于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但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当时锂电池长期没有得到应用。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商业用途锂电池是索尼在1980年发明的,到1991年5月,索尼能源部件公司(SEND)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将锂电池用于手机的公司。通过近1/4个世纪的运营,截止到2015年4月,索尼能源部件公司已经累计出货50亿锂电池。总体来说,锂电池是安全的。不过去年,索尼把锂电池事业部卖给了村田。(具体见 25年峥嵘岁月,村田可以继续把锂电池继续发扬光大吗?


锂电池的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一般是氧化钴锂,负极是碳。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就是指其充放电原理。当对电池进行充电时,电池的正极上有锂离子生成,生成的锂离子经过电解液运动到负极。而作为负极的碳呈层状结构,它有很多微孔,到达负极的锂离子就嵌入到碳层的微孔中,嵌入的锂离子越多,充电容量越高。


同样道理,当对电池进行放电时(即我们使用电池的过程),嵌在负极碳层中的锂离子脱出,又运动回到正极。回到正极的锂离子越多,放电容量越高。我们通常所说的电池容量指的就是放电容量。


不难看出,在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处于从正极 → 负极 → 正极的运动状态。如果我们把锂离子电池形象地比喻为一把摇椅,摇椅的两端为电池的两极,而锂离子就象优秀的运动健将,在摇椅的两端来回奔跑。所以,专家们又给了锂离子电池一个可爱的名字摇椅式电池。



一般锂电池充电电流设定在0.2C至1C之间,电流越大,充电越快,同时电池发热也越大。而且,过大的电流充电,容量不够满,因为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需要时间。就跟倒啤酒一样,倒太快的话会产生泡沫,反而不满。不过现在快充电流甚至达到了2C!


可见,锂电池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正极——活性物质一般为锰酸锂或者钴酸锂,镍钴锰酸锂材料,电动自行车则普遍用镍钴锰酸锂(俗称三元)或者三元+少量锰酸锂,纯的锰酸锂和磷酸铁锂则由于体积大、性能不好或成本高而逐渐淡出。导电极流体使用厚度10--20微米的电解铝箔。

(2)隔膜——一种经特殊成型的高分子薄膜,薄膜有微孔结构,可以让锂离子自由通过,而电子不能通过。

(3)负极——活性物质为石墨,或近似石墨结构的碳,导电集流体使用厚度7-15微米的电解铜箔。

(4)有机电解液——溶解有六氟磷酸锂的碳酸酯类溶剂,聚合物的则使用凝胶状电解液。

(5)电池外壳——分为钢壳(方型很少使用)、铝壳、镀镍铁壳(圆柱电池使用)、铝塑膜(软包装)等,还有电池的盖帽,也是电池的正负极引出端。


所以电池爆炸也和上面几个部分有关。

爆炸原因分析--几个可能的原因

在我和一些产业人士交流后,对于Note 7的电池爆炸,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1、正负极毛刺没有处理好一个曾经做过锂电池的朋友猜测,应该是因为电池做的太薄,正负极之间的距离太近,而表面的毛刺处理的不够干净,当遭受外力冲击时,正负极瞬间短路起火导致的爆炸。锂电池的正负极表面,打磨的非常光滑,不亚于外壳的表面,以尽量减少两极接近的可能。


2、充电电路设计或者器件问题较大,造成随机短路、整流桥堆本身一旦失效会造成短路一。


3、没对电池电路做压力测试,电池瞬间短路



4、可能是手机厂商为了提升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延长手机电池续航能力,而采用了更薄的隔膜材料,但是由于对隔膜材料质量控制不严或者工艺缺陷,导致隔膜局部变薄,不能有效隔离正极与负极,从而造成了电池的安全问题。


5、隔膜品控有问题,造成阳极和阴极直接接触短路。“短路以后,设备会发热” 这个基本常识会让电池里面的化学元素更活跃,反应更激烈——温度更高。这种高温出现在充电时(阳极发生多余的化学反应,造成升温),也出现在放电时(阴极的氧化物和电解质结合)。这些效应并不是第一次就会发生,但会逐渐累积,到达一个临界点时:温度会促进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会产生更多热量。恶性循环下电池会瞬间达到150度的高温,在密闭的空间膨胀,可燃物体燃烧,工程材质融化——严格来说叫自燃,说严重一点,是爆炸。

Note7爆炸给我们的启示


从上面几个原因我们可以有如下启示:

1、踏踏实实做好产品,赶工要谨慎,欲速则不达;坊间传闻三星为了超越苹果却一再催促供应商加紧工期,以满足GalaxyNote 7能够如期上市。Galaxy Note 7配备了大容量、快速充电电池。

2、品控是重中之重,不然一声爆炸把前途尽毁。

3、手机追求更薄电池更大的同时,要做好安全折中,要做好安全电路设计和压力测试。

4、对于快充技术要谨慎。


不过在历史上,锂电池出现问题也不是三星一家,已比如2006年戴尔公司召回了400万台存在电池过热问题的笔记本电脑。2013年,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波音787客机被迫暂停飞行,原因是相关报告显示飞机上的锂电池存在容易过热的问题。另外去年夏天美国厂商也召回了50多万个悬浮滑板(去年圣诞节最火爆的礼品),主要也是锂电池过热和爆炸的问题。


欢迎大家发表高见!


热文推荐阅读

1、库克要怒了,全新iPhone 7 Plus 竟然被拆的如此详细?!2、华为副总裁楚庆谈人类物联网新梦想

3、【重大发布】芯片高级工艺有了新选择--格罗方德推出12nm FD-SOI工艺平台

4、3.5mm耳机插孔将退出历史舞台,如何打造更好的数字接口耳机?

5.村田收购Peregrine半导体之后为啥雪藏了一个好技术?


想和大神们一起吐槽智能硬件激荡灵感?加入我们电子创新网技术大牛群吧


独行者速,众行者远!

电子创新网技术大牛群是一个汇集半导体行业各类人才和资源的微信群,众多高管和技术大牛在这里发布最新信息,进行信息交流、资源对接和整合,如果您想碰撞灵感、发现新知,并乐于分享自己的心得,我们欢迎您加入我们。请加管理员个人微信号"eetrend-richard",附上您的岗位、行业经验与资源优势所在,并告知您希望加入的意愿。我们收到后会尽快拉您入群。


商务合作微信广告联系电话:18676786761  邮箱:richard@eetrend.com

另外,近期有创投基金拟联合电子创新网投资好的硬创项目如你有好项目可以发信到我邮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